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杠杆配资官网
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,赘述在文章结尾
毛泽东甚至都没有读过军校,为什么军事实力这么强?
当年不少人发现,毛泽东的军事智慧,早就超越了技术层面的术,而是更宏大的战略智慧!
面对那时硬件武器稀缺,他到底是怎么领导中国人走向胜利的呢?
毛泽东的军事造诣能有多强?这让海内外不少军事学者纷纷加入了研究毛泽东思想的领域中来!
展开剩余91%枪杆子里的政治账
许多人总以为战争就是打打杀杀,但在毛泽东这里,战争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。
国外专家们很早就发现,他和别的军事家最根本的区别,就在于他总是从政治的高度去审视和驾驭军事,让每一次军事行动都服务于一个更宏大的政治目标。
这一点在朝鲜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,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,百废待兴,却要直面武装到牙齿的美军,几乎没人看好。
但毛泽东力排众议坚持出兵,他看到的不是一场局部冲突,而是国家长远的安全。
他深知东北作为新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,一旦朝鲜半岛落入敌手,中国将永无宁日,那才是真正的“唇亡齿寒”。
整个战争期间,他的战术设计始终围绕着一个政治核心:“以打促谈”。
每一次军事胜利,都是为了增加谈判桌上的筹码,迫使不可一世的美国人坐下来好好说话。
最终这场战争为新中国赢得了数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,国外学者评价,这种超越战场胜负,着眼于国家长远安全与尊严的战略眼光,实在令人叹服。
这种把军事当棋子,下政治大棋的思路,后来又一次上演,20世纪50年代末,美国与蒋介石集团暗中勾结,企图制造“两个中国”。
面对这种图谋,毛泽东下令炮击金门,这一炮打得非常讲究,既狠狠打击了蒋介石的嚣张气焰,也是在向美国清晰地宣告,中国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分裂。
更绝的是,炮击只是一种手段,毛泽东巧妙地保留了金门、马祖与大陆之间的联系,没有把路堵死。
这一招为后来巩固“一个中国”原则埋下了神来之笔,国外专家们对此惊叹不已,他们从未见过能把军事行动、国家统一大业和复杂的国际格局博弈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的操盘手。
战场上没有标准答案
如果说战略层面是高瞻远瞩,那么在战术层面,毛泽东的风格就是天马行空,从不按常理出牌。
国外专家们一致认为,他最大的特点就是“不墨守成规,不迷信教条”,他总能根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战场环境的瞬息万变,创造性地设计出最合适的战法,牢牢掌握住战场的主动权。
“十六字诀”这样的战术思想,至今仍是世界各大军校研究的经典案例,而四渡赤水,更是被无数军事家视为难以复制的军事奇迹。
当时红军在兵力与装备上都处于绝对劣势,却能在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中取得反围剿的胜利,靠的就是毛泽东提出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理论。
四渡赤水战役中,红军犹如神兵天降,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穿插迂回,硬生生从几十万大军的铁桶阵中撕开了一道口子。
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·哈特在深入研究这段战史后,不禁感叹毛泽东的战术充满了无与伦比的灵活性与创造性,他对战场节奏的把控,简直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。
有美国军事家甚至直言,就算把四渡赤水的全部过程摆在美军面前,让他们处在红军当时的险境中,也绝对没有可能成功突围。
红军的战斗史,就是一部在实力悬殊下不断创造胜利的史诗!
到了抗日战争初期,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,毛泽东再次提出要避免硬碰硬,核心是开展运动战和深入敌后的游击战。
他建议将力量分散开来,去建立一个个根据地,通过不断累积小规模的胜利,最终达成整体战略上的优势。
朱德也曾明确表示,在日军拥有绝对军事优势时,分散兵力远比集中硬抗更有利于我军的发展壮大。
针对日军装备好但兵力有限的特点,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“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”战略。
核心思想就是“分散发动群众,集中消灭敌人”,于是八路军、新四军的“麻雀战”、“破袭战”、“地道战”遍地开花,积小胜为大胜。
这种在被动中寻求主动的策略,在朝鲜战争中再次得到验证,面对美军的装备劣势,毛泽东在1951年建议志愿军副司令邓华,要改变过去对付国民党军的传统战术,多利用穿插作战,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小股敌人,通过一次次不起眼的小胜利,最终累积成决定性的大胜。
谁才是真正的王牌
毛泽东的军事智慧,如果仅仅看作是他个人的天才,那就太片面了,他真正的“王牌”,是他身后那亿万觉醒和被动员起来的人民。
他坚信民众是战争最深厚的力量源泉,强调军队与人民之间必须是“鱼水相依”的关系。
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,通过“打土豪、分田地”的政策,红军让千百万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。
这些翻身做主的农民,发自内心地拥护红军,他们主动送粮、送药,把自己的儿子送去参军,使得红军队伍迅速壮大。
在反围剿作战中,根据地的群众自发组成运输队、担架队,构建起一张无所不在的情报网。
这使得国民党军一进入苏区,就如同瞎子聋子,根本无法捕捉到红军主力的行踪。
国外历史学家评价说,毛泽东让红军真正成为了“人民的武装”,这让红军拥有了国民党军永远无法企及的“群众基础优势”。
到了解放战争时期,人民群众的支持更是成了胜利的“关键密码”,淮海战役的战场上,出现了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观。
543万民工用自己的双肩和小车,为解放军运送了9.6亿斤粮食和超过300万吨的弹药。
陈毅元帅后来说的那句名言“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”,就是最生动的写照。
除了人民的支持,我党内部高效的组织和领导力也是成功的关键,毛泽东每次战后都会一丝不苟地分析战斗报告,和同志们一起讨论,总结经验教训。
这种不断学习和复盘的习惯,让我军的将领和部队能够快速成长,更重要的是,他从不独断专行。
他能虚心听取下级将领的意见,甚至在战略层面,他也愿意接受粟裕将军对南下作战计划的调整建议。
相比之下,蒋介石却常常越级指挥,粗暴干涉前线将领的工作,最终在辽沈战役中因强令增援锦州而导致了重大失误。
此外一个常常被忽略的因素是高效的情报网络,我党曾有高级特工潜伏在国民党的核心部门,甚至包括蒋介石身边的书记员和国防部的中将高参。
这些精准的情报,为我军的每一次军事胜利都提供了重要的支撑,西方学者认为,正是毛泽东这种全方位的军事天才,才让他麾下的将领们个个心悦诚服。
结语
真正的智慧从不会过时,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理解、怎么运用,那么大家觉得,毛泽东在战场上的军事智慧,在今天最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?
又或者在大家看来,这些智慧还需要怎样的“新解读”,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新挑战呢?
参考资料:
光明日报《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斗争艺术及其历史启示》
参考资料:
光明日报《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斗争艺术及其历史启示》
发布于:甘肃省民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